12月7日清早,回龙观体育公园的中心广场上,形形色色的人们像往常一样来此运动、锻炼,以健康的方式开启新的一天。作为回龙观社区居民家门口的“大公园”,这里是很多人周末的第一选择。而除了承载居民锻炼与休闲的日常,这里也是很多公益组织、团体宣传的第一阵地。
昌平区红十字会 | “应急救护”,地摊式推广行动进行中
“一、二、三、四!一、二、三、四……” 在一个看似平平无奇摊位前,一个专业的工作人员,正在向围观的群众演示着被称作“黄金救援4分钟”的徒手PCR,即心肺复苏。在他的旁边,另一位同事正将演示动作分解成标准步骤,更详细地进行讲解,“双掌根同向重叠,十指扣紧,肩关节、肘关节、腕关节成一条直线,掌根向下用力,手肘固定,手臂垂直……”。
这一场北京市昌平区红十字会与回体公园联合举行的“地摊急救”活动,始于早上九点。像上面“地摊儿”形式的讲解摊位,除了针对心脏及呼吸骤停时,可以与死神一战的“心肺复苏摊位”,以及可以帮助心跳恢复的“AED(体外除颤仪)使用摊位”,还有针对日常生活里最容易发生异物卡喉时应用的“气道梗阻摊位”,以及手把手讲解及纠正不标准的“海姆立克急救手法”等。
无论是前期报名,接受一对一讲解的参与居民,还是现场围观、观摩及提问的居民都表示,受益良多。特别是很多新手妈妈和家有老人的家庭,表示这次活动不仅有意义,而且真实地存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。
除了常见的应急急救手法与应对办法之外,昌平红十字会还针对一些日常中并不是特别常见,但是却意义重大的医学知识,比如无偿献血、造血干细胞捐献、人体遗体器官捐献等等,进行了现场科普与讲解。在谈到本次活动目的时,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表示:希望人们可以在散步时学到一些急救小知识,在遛弯时,不经意地学会一些应急的小方法,然后,当紧急状况到来时,实现救人及自救,至少不会因为知识匮乏而造成无法挽救的伤害。
北京奥促会 | 后奥运时代的奥林匹克精神传递与全民运动倡议
随着“紧急救护”活动的结束,中心广场的人群慢慢散去,很大一部分,会被广场另一侧的展览吸引。虽然这一场名为“与奥林匹克同行”的主题展,已经举办了近一个月,但还是吸引很多人的驻足观看。
从公园南门沿道路两侧蔓延至体育中心正门,数百张图片,不仅展示了中国奥运的一系列大事件,更讲述了中国奥林匹克精神的一路走来。从1896年,清政府第一次接到国际奥委会发出的奥运邀约,却不知奥运为何物;到1932年,短跑名将刘长春只身抵达洛杉矶,代表中国第一次站上奥运舞台;再到1949年,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奥运之旅备受排挤;再到1984年,中国射击队成员许海峰,拿到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;再到2008年,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家门口举办奥运会,并拿下奥运榜首;再到2022年,冬奥会落子中国,北京成为双奥之城。
“我每次来都会看一点,”一位爷爷说,这个小小展览他已经来来回回看过七遍了,“但每次都对中国奥运都有更新的认识。”一段一段精彩故事,一个一个的精典时刻,展示的不仅仅是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,奥林匹克的精神,更是中国从弱小到强大的民族复兴缩影;这也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奥运文化展,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,向全回龙观发出的“全民运动”的倡导。
回体公园 | 精彩与平凡每日上演,回龙观人的精神文化地标
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,占地19万平方米,分南、北两区,是一个集绿地休闲与文体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。这里不仅有健身步道、休闲广场,室内外体育健身中心,篮球场、网球场、足球场等,更有一个既好看好拍,又可以免费自习、借书,单日流量超过4000人次的网红图书馆和一个不断有精彩剧目轮番上演的剧场。
因为丰富多元的场地优势,室内与室外的空间优势,文化形态各异的功能优势,每一天都有无数的活动在这里上演,无数的生活在这里展开——朗读、话剧、音乐、体育比赛、文化市集……无数灵感与闪亮在这里流动,无数的可能在这里正在发生。这里不仅是回龙观及周边40万人共同的休闲场、运动场、社交场,更是回龙观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文化地标。
上午十二时,在回龙观体育公园的各处,丰富的生活仍未停歇。老伙计与老闺蜜们迎着正午的阳光聚在公园里歌唱生活,相约周末踢球的朋友正迎来一场比赛的高潮,溜娃的父母们在城市书房参与着一个共读绘本的父母课堂,孩子们蹦蹦跳跳的涌入体育中心参加各种类兴趣班,去掉一身班味的活力青年在文化中心剧场开启他们的文艺周末……与此同时,你也能看到保安、保洁、园丁、书店店员、志愿者等各种工作人员们,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,只为回龙观奉献一个美好的周末。